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姿挺拔的东方青年正快步走向图书馆,他背着沉重的书包,手中还握着一把细长的剑袋,这位青年正是近年来在国际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费若秋,从法国顶级俱乐部的职业选手到常春藤盟校的普通学生,他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2023年秋季,当费若秋收到哥伦比亚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正站在法国尼斯击剑大奖赛的领奖台上,刚刚获得亚军的他面临着一个艰难抉择:继续全职运动员生涯,还是暂别赛场奔赴学术殿堂。
“那是我人生中最纠结的一周,”费若秋在哥大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接受专访时回忆道,“我的教练告诉我,运动员的黄金期很短,学业可以等待,但我的内心告诉我,教育机会错过就不会再来。”
这位22岁的年轻人做出了让许多人惊讶的决定:他接受了哥大的offer,主修体育管理与社会学双学位。
费若秋的一天从清晨6点开始,先是90分钟的身体训练,然后匆匆赶往教室,上午是社会学理论课,下午是体育市场营销研讨会,晚上则是在哥大击剑馆进行技术训练。
“最困难的是时间管理,”费若秋坦言,“在法国当职业选手时,我每天只需要思考如何提高技战术,现在我需要同时应对论文 deadline 和比赛日程。”
尽管学业繁重,费若秋仍然保持着高水平的竞技状态,2024年春季,他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了NCAA击剑锦标赛,获得个人花剑铜牌,他的GPA保持在3.8的高分。
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威廉姆斯评价道:“费若秋是我见过的最自律的运动员之一,他的时间管理能力令人惊叹,更难得的是他能够将学术思维运用到比赛中,这使他的战术布局更加聪明。”
费若秋的击剑之路始于北京业余体校,14岁时被法国教练看中,前往巴黎接受专业训练,在法国的六年时间里,他融入了欧式击剑体系,形成了优雅而犀利的技术风格。
“法国击剑强调艺术性和精确度,每一个步伐、每一个手势都有其美学标准,”费若秋解释道,“而美国击剑更注重实用性和效率,这反映了两国文化的差异。”
这种文化融合的背景使费若秋在哥大显得独具特色,他的教授们发现,这位年轻运动员经常能够从跨文化视角分析问题,在课堂讨论中提出独到见解。
社会学教授珍妮特·威尔逊说:“费若秋的论文常常以体育为透镜,探讨文化差异和社会整合问题,他带来的实战经验与理论框架的结合非常珍贵。”
当被问及未来计划时,费若秋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与远见。
“我希望能够成为连接中西体育文化的桥梁,”他说,“中国有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和体育项目,西方有成熟的体育产业和运营经验,两者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
费若秋特别关注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他计划届时不仅作为可能的参赛选手,也希望能够参与奥运组织工作,特别是中美体育交流相关项目。
“体育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但如何翻译和传递这种语言需要专业人才,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翻译者’。”
留学生活并非总是光鲜亮丽,费若秋坦言,他经历过许多孤独和迷茫的时刻。
“有时候在图书馆熬夜写论文到凌晨三点,然后第二天早上还要参加高强度训练,那种身心俱疲的感觉真的很难熬,”他说,“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了解自己。”
费若秋特别提到了一次重要的心态转变:“我曾经认为击剑就是我的一切,但现在我明白,它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这种认知反而让我在比赛中更加放松,表现更好。”
他的室友,哥大经济学专业学生马克·汤普森说:“费若秋最令人佩服的是他的韧性,无论多累,他从不抱怨,有时候我们看到他在厨房里边煮面条边看比赛录像,那种专注令人感动。”
在哥大,费若秋开始将数据科学方法应用到击剑训练中,他与工程学院的同学合作开发了一套击剑动作分析系统,通过传感器和AI技术记录和分析运动员的技术动作。
“传统击剑训练依赖教练的经验和眼光,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数据来优化每一个细节,”费若秋兴奋地介绍道,“比如我发现我的弓步进攻角度偏大2度,调整后得分率提高了5%。”
这一创新项目已经引起了一些体育科技公司的关注,费若秋和他的团队正在考虑申请专利。
拥有中法两国训练经历,现在又体验美国高等教育,费若秋对各国体育教育体系有着深刻理解。
“中国的体育训练强调纪律性和刻苦精神,法国注重技术美学和理论素养,美国则更看重创新思维和全面发展,”他分析道,“每种模式都有其优势,理想的状态是取各家之长。”
费若秋经常与国内年轻运动员交流,分享他在国外的见闻和体验。“我希望更多中国运动员能够有机会体验不同的体育文化,这不仅能提高技战术水平,更能拓宽人生视野。”
谈及疫情后世界体育的变化,费若秋认为线上训练和远程 coaching 将成为重要补充,但无法替代面对面交锋带来的价值。
“击剑是一项需要直接接触的运动,你能感受到对手的呼吸节奏,看到对方眼神的变化,这些细微之处在屏幕上会丢失,”他说,“但科技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训练和分析手段。”
费若秋预测,未来顶尖运动员需要同时具备传统训练打下的基础和新技术应用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教育如此重要,它给你工具去理解和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在采访结束时,费若秋望向窗外哥大校园里匆匆走过的学生们,轻声说道:“有时候我仍然会想念法国训练基地里那种纯粹的氛围,但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这里的每一个挑战都让我成为更好的运动员和更完整的人。”
夜幕降临,费若秋背起书包和剑袋,向我们告别后走向训练馆,在那里,还有两小时的训练等待着他,从巴黎到纽约,从职业剑客到常春藤学子,费若秋正在用手中的剑和自己的人生书写着一个新时代运动员的故事——不再局限于单一身份,而是在多个领域追求卓越,并用体育精神影响更广阔的世界。
他的旅程提醒我们,体育的意义远不止于奖牌和成绩,更在于它如何塑造人的品格、拓宽人的视野、连接不同的文化,在费若秋身上,我们看到了体育与教育结合的最佳范例,也看到了新时代中国运动员的全球视野与多元发展。